陈小鸿:公共交通规划要引导城市的发展 二维码
223
发表时间:2014-10-10 11:56 《交通治堵,规划先行》讲座精彩摘录人物名片陈小鸿 女,现任同济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交通运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区域综合运输系统规划、道路网络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和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基础及前沿课题研究工作。著有《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规划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T141-2010《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主要编写者之一。 城市交通拥堵,带来了基础设施投资负担、市民出行时间与经济损失、生活质量下降、空气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诸多问题,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拥挤成本估计在GDP的3%以上。交通拥堵话题的探讨,是对如何营造一个更好的交通环境的思索。 无车日源自对交通问题的担忧汽车大量使用导致的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1998年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自愿发起在当天弃用私家车,成为了法国第一个“市内无车日”。2000年2月,这项活动被欧盟纳入环保政策框架内,成为“欧洲无车日”、“国际无车日”,随后全球有近1500个城市加入。 2001年,成都成为****个举办无车日的城市。其后,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也加入了“无车日”的行列。2007年,首个中国无车日诞生。 无车日的目的在于鼓励车主在当天放弃使用私家车,乘坐公共交通、骑自行车、步行等,进而唤起市民对自身生活模式的反思、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缓解交通拥堵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4种原因带来交通供需矛盾在城市中,由于交通工具使用的增多,城市居民正常活动的移动速度,以及到达时间的准点率都受到了较严重的影响,平时5分钟能到的,交通拥堵时20分钟也到不了,在拥堵比较严重的城市,甚至无法预计什么时候能到达目的地。 交通拥堵其实就是人类活动需求和道路交通网络供应能力的矛盾。拥堵产生的原因,不外乎是以下4个方面—— 由于城镇化、城市范围扩大,小城市变成大城市,大城市变成特大城市,交通结构倾向于机动化,如果没有集约化的交通方式,例如轨道交通,那么大家出行会越来越倾向于开私家车。 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私家车拥有量也在快速增长。 个体机动车使用管理不当,出现了大量的短距离出行。比如“出门买个酱油都开车”就是短距离的开车出行。 交通管理效果差,不规范的交通行为多,使得我们既有的交通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交通效应。我们的道路通行能力和国外同类道路相比,要打20%—30%的折扣。 市民对交通问题认识到位去年,衢州市政府向老百姓发放了衢州现状交通问题及对策的问卷调查。在调查结果中,衢州百姓对交通看法有:道路拥堵、停车难、公交少、行人过街不安全、违章驾驶比较普遍等。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衢州老百姓对交通问题已有深刻认识,不仅意识到解决交通拥堵要增加道路通行能力的供应,还明白要管理交通出行的需求,这点非常难得。 此外,衢州百姓还认为,公交规划、运行管理比公交设施存在问题更大,公交优先还应该提升,并鼓励更多的人骑自行车和步行。 这说明衢州老百姓对衢州的交通问题认识非常到位。 交通拥堵是不可避免的代价我们将交通拥堵的原因归结为供需不平衡,但下方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为什么会出现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 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使得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城市人口也在增加。城市在扩大过程中,经历产业调整、城市改造、市政建设、岗位空间的迁移。在衢州,老城区和新城区一江之隔,带来的问题是工作岗位在城西比较多,但居住和生活多在老城区,这必然带来越江交通大幅度增加,而在城市发展中,由于交通距离的增加,会让市民更多依靠机动化交通。 交通拥堵实际上是我们城市为经济发展,所必须支付的代价之一。治堵就是在如何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让城市支付的代价更小一些。 修路解决不了交通拥堵有一个很**的当斯定律:道路永远增加赶不上车辆增加,“仅通过修路解决不了交通拥挤”。 在拥挤的城市里,道路建设空间受限、建设速度降低,而交通机动化进程却快速发展,交通拥挤已是全世界城市的普遍现象。 但是,根据当斯定律,光靠修路,光靠增加机动车通行的空间是不行的,要进行对拥堵的综合治理。 交通拥堵的综合治理,往往是从道路到公交,到政策,到道路通行效率的提高的综合过程。 给公交更多的优先权是治堵的思路,但是公交优先的结果,是把更多的交通资源给公共汽车,小汽车的交通就会受到限制。小汽车的拥堵假如能通过拥堵收费、燃油费来控制,还能获得额外的建设资金。假如这些资金能用来修建设施,能直接降低拥堵。同时进一步投入大运量的客运交通,也能为小汽车交通受到限制的人提供更好的出路。 公交成为城市交通的核心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首先是方式结构的改变,目的是降低发展的代价和提升发展的质量。长期、稳定的交通策略就是要形成一个以公共交通为核心的客运体系,并不是追求公交有多高的比例,而是在城市主要交通活动中,扮演核心的角色。 城市更新与空间拓展要向公共交通走廊带集中,围绕公交系统的集聚式增长,不能满地开花。在特定的公交走廊上面,形成城市的主要功能。 旧金山2035年的交通发展战略:3%的陆地面积吸纳未来56%的人口与就业增长,所有新开发地块聚集在高品质公交服务区。纽约大都市区成立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银行,筹措轨道交通建设资金。 在规划公交走廊时,就要考虑城市枢纽带动地区综合开发,增加慢行可达性。 另外,公共服务设施向居住区分散,增加空间发展机会、人群获得服务的公平性。现在城市日常交通出行中,有将近有27%的上班出行,45%左右的回家,7%-8%的上学,除了这些以外,其他的为非通勤出行,怎么样引导向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值得重视。 治堵需要综合规划公共交通规划要引导城市的发展,在总体规划层面,直接考虑公共交通发展对城市的引领作用,也就是我们讲的综合交通规划的公交优先。 现在,土地和空间的限制、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已经取代了建设资金,成为约束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使用和公共交通的配合,这是我们长远解决问题的措施之一。 在这里强调的还是道路规划的系统性和精细化。我在衢州看到的路都造得很不错,但在交通设计方面,还有很多可优化的地方。 归根结底,规划是手段,首先要问的是你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你希望这个城市未来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功能导向的一体化规划,在功能设计里,包括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管理的一体化。 在规划时,就要考虑交通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交通服务的可扩展性、与环境与生态的相容性,处理好机动车交通与非机动化交通(慢行交通)的关系、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处理好道路设施与公交运行的关系、各类枢纽及停车设施的“停”与“行”的关系。 现在我们的道路设计,已经不仅仅是工程设计问题,更多的工作量和思考,是在方案设计里。在我们已有的城市规划管理过程当中,必须要增加一个交通设计的环节,方案明确,设计和建设规模确定,匹配设计,目的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 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在大城市,城市交通系统提供了4种现成的发展方向,包括优先建设轨道、BRT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调整城市交通结构;集中建设、形成骨架型快速路网络;综合治理、精细化的交通改善规划;通过限牌、摇号,管理机动车购买与使用。 而在公交发展上,“五位一体”的公交体系是城市公交系统的建设模板。 “五位”的第一位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车多路少,公交优先发展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必然选择,人多地少,公交优先发展是集约用地、破解城市用地瓶颈的有效措施。 第二位是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系统规划,通过公交枢纽场站把握公交转换和交流特征。 第三位是公共交通网络与服务体系规划,优化公交线网结构布局和服务功能。 第四位是通用地保障和资金保障完善公共交通管理制度设计。 第五位是公共交通运行监管体系设计。 目前,车辆限购、拥堵收费、低价公交、车辆合乘是目前国内国外现行的4种拥堵治理措施。 |